高考移民,简而言之,是指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些考生为了提高其高考录取机会,通过改变户籍或学籍所在地,选择到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参加考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政策执行中的缝隙。
“高考移民”通常指的是在高考前将户籍迁移至目标城市的考生,以期通过该城市的较低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来获得更有利的结果。因此,如果您在高三时转回户籍地上学,并在户籍地参加高考,您可能被认为是“高考移民”,特别是如果您的户籍地与其他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高考移民指的是,一些考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利用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者迁移户口等手段,转到高考分数线低的地区应考。
高考移民指的是配合政策迁移户口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份参加高考。把户口迁移到外省参加高考,就是典型的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是指,把户籍转到一个容易录取的地区,参加高考,这样的人员叫做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
高考移民就是在你高考之前你移到别的地方去,就比如移到到韩国日本之类。我觉得高考移民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上到一个更好的大学。
因此,如果您在高三时转回户籍地上学,并在户籍地参加高考,您可能被认为是“高考移民”,特别是如果您的户籍地与其他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政策可能因地区而异,您可以咨询当地的教育部门或相关机构,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建议。
这个属于高考移民,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你必需转户口超过两年才可以在户籍的转入地高考。如果你是复读转过去,那最多只有一年,也就是你必须返回原户籍所在地高考。还有,山东是课改区,进行课改较早,所以如果你去河南复读对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户口迁移多久不算高考移民 各省关于高考移民的政策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是学籍和户籍满三年。正常情况下,按照当地政策规定高中生户口迁到当地并在当地就读满足高中三年学期,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非本地就读的高中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就是属于高考移民。
当然不算,知道什么叫做高考移民吗?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高考前将自己的生源户口迁移到了可以更方便容易获得高考高分数的地方去。
户口迁回原籍,高考不需要三年户籍。只要是户口迁出了,那么迁回原籍的话,都是属于异地迁户口的情况。在户口迁入之后,那么才是属于当地的学生。只要是户口可以迁入了,那么只要是在当地高中就读就是可以参加高考的,并不需要被异地高考的政策限制。
27日下午,青海省公布了对2008年高考“移民状元”事件查处结果。青海省纪委、监察厅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严肃处理,并对招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从制度机制上进行了整改完善。2008年7月,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进入录取阶段,青海省文科“状元”王某被查出为“高考移民”。
而内蒙古有关部门查实,这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是在内蒙古“空挂学籍”,属于需治理的“高考移民”对象。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日前对本市的两所民办中学突击检查发现,持自治区外身份证号的690名学生中,有590人不在本校实际就读,其中大多“空挂学籍” 。
所以高考移民的行为都是教育部不允许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明确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本省(区、市)高考报名条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学生参加高考的报名资格,加大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获取高考报名资格行为。
教育部将从2013年查冒名顶替。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已陆续进校报到。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工作,认真核实新生入学资格,及时发现并处理冒名顶替考试和入学、高考移民、中介欺诈招生等行为。
2009年12月1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高考(论坛)移民专项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了解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已立案涉嫌“高考移民”案件54件,涉及63人。近两年,共挖出高考移民1100多人,“高考移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案件中不乏一批大案。
所以高考移民的行为都是教育部不允许的。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明确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本省(区、市)高考报名条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学生参加高考的报名资格,加大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获取高考报名资格行为。
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名校资源和高考分数线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考生来说,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参加高考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也会选择到国外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当下,在“高考移民”被严控之下,通过异地升学而获取投机利好已前置到“中考移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刀切落户政策或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显然不现实。这样会损害那些真正因工作发展而有上学需求的人们的利益,但如何保证新市民权益的情况下,也不让机构钻了空子,则需要有关部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