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其用法和意义如下: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2.【何】(1)疑问代词。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虚词:之、其、于、以、若、且、者、为、然、孰、胡、曷、虽、也。矣、乎、哉、焉、耳。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道、负。
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 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养(衣食所安)2. 卑:低下(非天质之卑) 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准备。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其用法和意义如下: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2.【何】(1)疑问代词。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